alt=""> 2月21日晚上18點,吳同學走進公司的健身房,運動一小時后,吳同學感覺頭暈,然后被送進了ICU,最終不幸離世。

?
某大廠在回應中提到在吳同學出現身體不適之后,保安經理與在場另一位保安對吳同學實施CPR急救,但是最后在吳同學送至醫院急救后仍然不幸離世。
在2月16日,上海某建筑設計公司96年出生的設計師趙同學也被曝在出租屋猝死。
猝死原因有很多,但有80%以上都是心源性疾病,心源性疾病不一定就是急性心肌梗死,像心肌病、瓣膜病、電生理異常等等問題都可以導致猝死。
不過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可能是突然發生的,在這之前必有一些癥狀體征,只不過沒有引起重視。趙同學在生前曾自稱:“天天熬夜,最近感覺離死亡很近”。
這些事件的發生也引發了社會極大的關注和熱議,因為很多時候,心源性猝死都發生在那些外表看起來很健康的人身上。
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中指出,中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數超過了55萬,相當于每1分鐘就有一人因此猝死。
面對這樣的突發性疾病我們有什么方法可以預防?
一般來說,猝死是指一小時內死亡,不過,一旦發生心臟驟停,留給我們的時間只有4分鐘。在這個時間內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和除顫有很大概率能救活患者,而超過十分鐘后能搶救回來的患者少之又少。
由于我國87%的猝死發生在醫院外,心肺復蘇是搶救患者最及時的方法,但由于心肺復蘇的質量難以保證,對患者的救治效果較低。與之相比使用AED在4分鐘內對患者進行除顫,有74%的患者可以存活。

這意味著,如果心臟驟停患者倒地時,附近不幸沒有配備AED,便錯過了搶救生還的機會。
因此,影響心臟驟停生還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公共場所的急救設施,尤其是AED的布置和應用。
據統計,全國AED的配置率在0.4臺/10萬人左右,遠低于100臺/10萬人的國際平均水平。
全國政協委員張澍曾多次提案呼吁加強心臟急救的培訓和AED的投放
如今,經過國家立法AED在全國的配置率也在逐漸升高,去年3月,廣州大學城就新增配了65臺AED使大學城的AED配置數量達到了96臺,為防止心源性猝死多增加了一層保護。
今年1月18日,在廣東工業大學大學城校區中心田徑場,一名中年老師跑400米后,暈倒在地。在緊挨田徑場的羽毛球館內,有兩名校醫院醫生正在參加比賽,醫生趕到田徑場后發現患者無呼吸脈搏,立即給予心肺復蘇,并在附近取出AED對患者進行除顫,經施救后,患者恢復呼吸脈搏。
這也是繼中山大學校園AED急救成功之后,廣州校園AED第二次建功。
目前我國部分城市已經率先試點,在公園、商場、學校、車站等公共場所部署AED,相信在不遠的將來,AED能夠覆蓋我們每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