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驟停發生時,只要身邊有人會急救,會使用公共場所配置的“救命傻瓜機”AED(自動體外除顫器的英文簡稱),就算不是專業醫務人員,也能救人一命。
2017年以來,深圳啟動“公眾電除顫計劃”,在各類公共場所安裝配置“救命神器”AED,并逐步構建科學有效急救培訓體系,提升公眾急救能力。通過一場又一場的急救培訓,再加上覆蓋率位居全國第一的AED,越來越多的市民敢于出手急救,敢于用AED救人。截至目前,深圳市民已用公眾場所配置的AED成功挽救56人。
為進一步推動基地建設與規范管理,市急救中心申報了2021年第一批深圳市地方標準并通過立項,目前《公眾急救培訓基地建設與管理指南》項目已進入專家評審階段。深圳市地方標準的制定,規定了公眾急救培訓基地的建設要求和管理要求,適用于指導深圳市轄區內承擔急救知識普及和初級救護員認證課程的公眾急救培訓基地建設和管理工作的開展。
為了讓市民更放心地出手急救,深圳通過立法保障市民急救,于2018年10月1日出臺《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急救條例》,創新性地提出了“現場緊急救護免責”的規定,給予施救者最切實的法律保障。2021年修訂的《民法典》第184條也明確:“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與此同時,持續開展急救知識與急救技能普及培訓,讓更多市民免費學急救知識。今年,市急救中心聯合各急救培訓基地共開展初級救護員培訓447場次,完成28422人次培訓。至此,我市市民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率遠高于國內平均水平。
有了專業培訓+AED加持,目前,深圳公眾場所配置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已助力成功挽救56人。這56個人,年齡最大的75歲,年齡最小的僅7歲。這個數據意味著,不僅是56個生命得到了挽救,而是56個家庭得到了拯救。?
觸手可及的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至關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變公眾的急救理念——敢于出手急救,敢于使用AED救人。近年來,市急救中心針對院前醫護人員、普通公眾等不同受眾,定制深圳特色急救課程。在院前醫護人員培訓方面,深圳市急救中心持續開展醫學繼續教育培訓、急診急救專科能力培訓,有效提高危急重癥病人、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搶救成功率。科學有效急救培訓體系,不僅僅是醫護人員的事情,更是延伸到每一位市民身邊,每個市民都是城市安全的守護者。
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訓科負責人王雪梅介紹,面向公眾的急救培訓課程體系,根據不同人群的需求進行設計。目前,市急救中心自主開發了六個不同層級的急救培訓課程,初步完成公眾急救培訓課程體系搭建。目前的急救培訓課程有:急救知識普及講座課程、青少年急救培訓課程、CPR+AED課程、初級救護員證書課程(初級救護員線上課程)、高級救護員證書課程和主講導師、輔訓師課程。培訓內容豐富多樣,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加強培訓效果,提高公眾培訓滿意度。
2021年,市急救中心在國內暫無體系化、技能演練為主的青少年急救課程情況下,率先發布深圳市青少年急救課程。該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分為小學階段一(7~9歲)、小學階段二(10~12歲)、初中階段(13~15歲)三個系列,主要聚焦深圳市青少年在家庭、學校、道路上這“三大生活場所”中,可能遇到的失去意識、異物卡喉、觸電、一氧化碳中毒、跌落及碰撞、大出血、中暑、燙傷、溺水這“九大危急場景”所需要作出的應急處理,旨在全面提高深圳青少年的自救互救能力和社會責任常識。
?
為滿足市民學習急救的迫切需求,自今年4月起,市急救中心推出線上初級救護員視頻教學課程,方便市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急救知識,掌握急救技能。
截至今年11月30日,線上視頻教學模塊累計播放量超過51萬次,對傳播、普及急救知識與技能起到了良好效果,培訓效果及社會效益也在一次次成功救治中得以充分體現。“我們挽救的不是一條命,而是一個家庭,大家都能學會急救技能,萬一哪一天碰上了,千萬不要遲疑,要敢伸出援手。”參加急救培訓后的市民表示。市急救中心急救導師鄭永輝表示,隨著急救意識深入人心,不少市民主動報名上急救公益課。“我們每一期放出急救公益課程時,很快就會被搶光,很多網友呼吁加課。”鄭永輝說。
2022年12月16日,深圳市急救血液信息三中心公共衛生服務綜合樓順利交付,升級配套了120智慧醫療急救體系。值得一提的是,該新大樓打造了急救科普體驗館,建立標準化模擬培訓中心,市民可以借助AI學習心肺復蘇、創傷急救等知識,提高健康素養。周強表示,未來,深圳將建成統一指揮、集中管理、高效運行公共衛生服務平臺,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急救中心,滿足深圳市民日益增長的急救需求。
截至發稿時,今年招標采購的3000臺AED(自動體外除顫器)已到貨,市急救中心正安排人員按照申請順序陸續在全市各類公共場所、居民小區進行安裝,與AED(自動體外除顫器)配套的急救培訓項目也將持續開展,攜手社會各界在深圳一起織起生命急救的“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