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D除顫儀是心搏驟停急救中的核心設備,其重要用途集中在快速挽救生命、提高急救效率等關鍵環節,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
一、核心用途:終止致命性心律失常,恢復心臟節律
心搏驟停中,約 80%-90% 的病因是心室顫動(室顫)或心室撲動(室撲)—— 此時心臟無法有效收縮泵血,血液循環中斷,若不及時干預,患者會在數分鐘內死亡。
AED 的核心作用是:
通過電極片檢測心臟電活動,精準識別室顫、室撲等 “可除顫心律”;
自動釋放適量電流(150-360 焦耳),使心肌細胞同步除極,終止異常節律,為心臟恢復自主跳動創造條件。
這是唯一能直接逆轉此類心搏驟停的方法,藥物或其他急救手段無法替代。
二、為非專業人員賦能,縮短 “黃金搶救時間”
心搏驟停后的 “黃金搶救時間” 僅為4-6 分鐘,每延遲 1 分鐘,生存率下降 7%-10%。而專業醫護人員到達現場往往需要更長時間(尤其在非醫療場所)。
AED 的設計初衷是讓普通人能快速參與急救:
全程語音 + 圖文指導,無需醫學背景即可操作,降低急救門檻;
從開機到完成首次除顫可在 1-2 分鐘內完成,大幅縮短 “從發病到除顫” 的時間差,顯著提高患者生存率(研究顯示,若在 3 分鐘內使用 AED,生存率可提升至 50% 以上,遠超單純等待醫護人員的 10% 以下)。
三、配合心肺復蘇(CPR),維持生命基礎
AED 不能替代 CPR,兩者結合是心搏驟停急救的 “黃金搭檔”:
在 AED 到達前,CPR 通過胸外按壓暫時維持微弱的血液循環,為大腦和重要器官供氧;
AED 電擊后,需立即恢復 CPR,持續支持循環,直至心臟自主節律恢復或專業醫護人員接手。
兩者協同可使生存率提升 2-3 倍,遠高于單一手段。
四、覆蓋多場景,填補專業急救空白
AED 的便攜性和易用性使其能覆蓋各類場景,填補專業醫療資源的 “時空盲區”:
公共場所(機場、商場、學校、體育館等):應對突發心搏驟停,尤其適合老年人、有基礎心臟病患者聚集的區域;
工作場所:企業、工廠等配備 AED,可應對員工突發疾病;
家庭場景:針對有心臟病史的家庭成員,可在救護車到達前爭取搶救時間。
五、降低急救風險,減少人為誤判
AED 通過智能化設計降低急救風險:
自動分析心律,僅在檢測到 “可除顫心律” 時提示電擊,避免對正常心律或心臟停搏患者誤放電;
明確的操作指引(如 “遠離患者”“開始按壓”)減少人為失誤,讓非專業人員在緊張狀態下也能規范操作。